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

孩子成绩差,是因为不努力,还是家长太用力?

有人说,现在的家长就像一群“盯着锅的厨师”,锅里的汤还没烧开,已经在不停地搅拌;汤刚冒泡,又急着加料;等到最后,孩子这锅“汤”不是糊了,就是失了味。

实际上,教育这件事,最怕的就是“过犹不及”。

你想让孩子优秀,结果却用力过猛,反倒让孩子离优秀越来越远。

正如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说:“教育的艺术,首先是唤醒孩子内心的兴趣,而不是强迫他们去适应外部的期待。”

可如今的家长,太多时候都在反其道而行之。



“为你好”成了最沉重的枷锁,“别人家的孩子”成了最难以企及的榜样,“再努力一点”成了最无情的鞭子。

家长们满怀爱意,却不知自己正在亲手浇灭孩子的学习热情。

有人调侃:家长的关心就像“高压锅”,结果孩子在里面被蒸得透不过气,最后不是炸了,就是瘪了。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为什么过度关注会毁了孩子,以及如何让孩子在父母的爱中成长,而不是挣扎。



01 “为你好”有时是最大的绑架

你有没有发现,有些家长特别喜欢替孩子做决定?

补课、兴趣班、竞赛、升学路线,甚至连孩子未来的职业都规划好了。表面上看,这些决定都是“为了孩子好”,可实际上呢?

孩子的兴趣、能力、感受完全被忽略,最后只能被迫接受,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有个妈妈给孩子报了五个补习班,语文、数学、英语、奥数、钢琴全都安排得明明白白。孩子问:“妈妈,我能不能不上钢琴课了?”

妈妈回答:“不行!你学钢琴是为了陶冶情操。”

孩子又问:“那我能不能不上奥数?”妈妈义正辞严:“不行!学奥数是为了锻炼思维。”

孩子最后鼓起勇气问:“那我能不能不上学了?”妈妈气得直接拍桌子:“不行!你上学是为了以后不被生活淘汰!”

孩子叹了口气:“可我现在已经被生活淘汰了啊……”

还有个爸爸,特别喜欢替孩子做决定。

有一天,他发现孩子放学回家一脸兴奋,说:“爸爸,我今天决定了,我以后要当个画家!”

爸爸立刻打断:“不行!画家穷,没出路!”孩子不服气:“那我当个歌手!”

爸爸又说:“不行!娱乐圈乱,没前途!”孩子无奈地问:“那你说我能干什么?”爸爸拍着胸脯:“放心,爸爸替你想好了,你就当个程序员吧,工资高,稳定!”

孩子低头沉思了一会儿,默默地说:“那爸爸,我能不能先学会怎么开心一点?”



02 “别人家的孩子”永远是个幻觉

有些家长,总喜欢拿“别人家的孩子”当标杆,觉得这样能激励自己的孩子。

可惜的是,孩子听到的不是鼓励,而是深深的否定。

每次被比较,孩子的自信心就被削弱一点,久而久之,学习变成了一种煎熬,而不是乐趣。

比如,有个孩子考了95分,兴冲冲地回家,结果妈妈看了试卷,皱眉问:“你们班有没有人考100分?”

孩子小声说:“有……”妈妈立刻不高兴了:“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就能考100分呢?”第二天,孩子考了100分,妈妈又问:“你们班有没有人考到真正的满分?”

孩子一脸疑惑:“100分不就是满分吗?”

妈妈冷笑:“我问的是有没有人做题比你更快!”

有一天,一个孩子忍不住问爸爸:“为什么你总拿别人家的孩子和我比?”爸爸一本正经地说:“因为别人家的孩子优秀啊!”

孩子想了想,认真地问:“那别人家的爸爸是不是也比你优秀?”

爸爸愣住了,沉默了三秒钟,然后说:“你这个孩子,想的问题真奇怪,怎么一点都不像别人家的孩子呢?”



03 “否定教育”只会制造失败感

学习是一件需要正向反馈的事情,可有些家长却总是吝啬表扬,习惯性地否定孩子。

考得好,不夸;考得不好,狂批。

孩子从父母那里得不到肯定,渐渐地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有个孩子考了全班第一,兴高采烈地跑回家,结果妈妈看了成绩单,只说了一句:“第一名有什么了不起的?你看看你的字,写得像狗爬一样!”

孩子一脸无语:“妈,那你到底是希望我考得好,还是写得好?”

妈妈冷笑:“我希望你哪儿哪儿都好!”

还有个妈妈,特别喜欢否定孩子。

有一天,孩子问:“妈妈,你为什么从来不表扬我?”妈妈一本正经地说:“因为我怕表扬了你,你就骄傲了!”

孩子叹了口气:“那你为什么总是批评我?”

妈妈回答:“因为我觉得你骄傲的样子很难看!”



所以说,教育孩子,就像种花。

你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用力过猛,更不能总是盯着别人的花开得多好。

最重要的是,给孩子足够的阳光、雨露和耐心,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

那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放下“为你好”的执念,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

孩子不喜欢的补习班,不要强迫;孩子的兴趣爱好,尽量支持。

其次,放弃“别人家的孩子”这个无用的标杆,专注于孩子自己的进步。

最后,多给孩子一些正向反馈,哪怕只是一个微笑,一句“你很棒”,都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与支持。

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塑造完美”,而是“陪伴成长”。

与其让孩子活在你的期待里,不如让他们活出自己的精彩。记住,孩子是独一无二的花朵,而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

学会欣赏他们的独特之处,你会发现,教育的过程其实比结果更美好。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中华文创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发到:
拓展阅读
  • 就业难,毕业不容易找工作,是近几年毕业生不得不面对的困难之一,但是有那么一类专业,近期凭借着毕业生就业率100%上热搜,甚至还有部分毕业生未毕业就受到企业的青睐,它就是养老专业。根据报道,2024年,山东和上海首批养老专业的本科生受到用人单[全文]
    2024-12-26 04:17
  • ///为数万学子提供青少年美育、中考、高考、美术考研咨询///北京优质教育资源又有更新近日中关村第三小学与大兴区教委大兴区黄村镇政府签署合作办学协议承办中关村第三小学大兴学校中关村第三小学教育集团校长杨刚与大兴区教委主任赵建国、黄村镇镇长陈[全文]
    2024-12-21 04:20
  • “您曾接受过的性健康教育是怎么样的?”“您认为是否有必要给孩子进行性健康教育?”“您认为几岁适合给孩子进行性健康教育?”“您会在家给孩子进行性健康教育吗?”近日,一份有关学校性健康教育课程的调查问卷发放到了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全文]
    2024-12-15 03:50
  • 2025年,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1222万人,而2024年毕业的大学生,还有近乎一半没有找到工作,面对这种地狱难度,00后大学生也只能无奈叹气——自己真是吃尽了时代的“黑利”。倒退20年,别说大学生了,大专生都是社会稀缺的人才,而倒退10年[全文]
    2024-12-12 03:49
  • 有人说,现在的家长就像一群“盯着锅的厨师”,锅里的汤还没烧开,已经在不停地搅拌;汤刚冒泡,又急着加料;等到最后,孩子这锅“汤”不是糊了,就是失了味。实际上,教育这件事,最怕的就是“过犹不及”。你想让孩子优秀,结果却用力过猛,反倒让孩子离优秀[全文]
    2024-12-06 03:47
  • ‍♂️ 当代人的“美好的精神状态”需要得到进一步重视,继寺庙、监狱、道观、殡仪馆之后,精神病院成为了年轻人心之所向的求职场所之一。那精神病院都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工作稳定,薪资可观✅投递人数少,竞争压力小,更易上岸✅行业持续稳定发展,职业前[全文]
    2024-11-26 03:56
阿里云服务器
腾讯云秒杀
Copyright 2003-2025 by 中华文创网 wc.shenzzx.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