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创网](upload/logo/69.png)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前有广东家长投诉学校语文题目不贴合实际、超纲、难度太大(学校回应每一道题目都能从课本上找到出处),相关文章前两天写过,感兴趣可以翻看,试卷特点就是通篇阅读题目,这能让很多孩子感到崩溃。
期末关口,现有丰台语文试卷题目火出圈,这套试卷为什么这么火?我也蛮感兴趣的,从头看到尾。
丰台语文试卷,你觉得如何
因为很好奇,不知道语文试题能够出什么花样,让大家如此一致好评,认真从头看到尾,看完感慨还挺多的。
现把试卷拿过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这试卷是真的花了心思的,一张试卷,竟然有了主题思想,有了核心内容,题目样式不同,但是核心思想都在区域的文化上,难怪网友说这是“文旅局出的题目”。
这套试卷从头到尾以“博物馆”为中心,围绕着丰台的文化,虽然题目乍一看和其它语文试卷没有什么区别,但是细品起来,有核心的内容,真的增加了很多趣味性。
关键这些孩子可以结合实际来答题,也调动了孩子们去博物馆、关注人文的积极性。
所以大家说好,那就是真的好,这套试卷经得住仔细推敲和细品,确实是一套好试卷。
语文试卷大家叫好的标准是什么?
前后对比,就能看得出被叫好的标准了。
通篇阅读有失偏颇,确实不能算是好,不怪家长有异议,丰台这一套试卷被叫好,因为考察的很全面,既有基本知识的考察,又有人文延展的考察,而且延展又来自身边的生活,不会让孩子们感到难度太大。
这一套试卷对其他地区的孩子来说,可能有难度,因为其他地区的孩子不了解这个区域的博物馆,不了解这个区域的人文。
但是对北京丰台地区的孩子来说,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即便不了解详情,也能知道一二,所以大家不会觉得题目困难。
这也算是和实际相结合吧。
另外,这样的出题方式,的确可以激发孩子们去博物馆的积极性,多感触、多触摸、多了解,增加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如何才能学好语文
这个话题,我觉得我是可以参与一下的。
读书的时候,我最擅长的科目就是语文,花最少的时间的也是语文。
我就来自普通的家庭,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家里没有多少书,小时候家里唯一的书就是爸爸看的武侠小说,数量也不多,不过就是两三本。
小时候最羡慕的是有童话书的同学,每次看到同学的童话书,总是要一下子翻完。
小时候学习过一篇文章,是一个孩子得到了一本故事书,里边有《皇帝的新装》,他把这个故事书翻烂了,当时就有一个梦想,也希望得到一本故事书。
这个梦想在幼年时候没有实现。
幼年时候所有的读书欲望,都来自课本,每次语文课本发下来以后,第一天肯定要读完。
除此之外,完成语文作业也是让我觉得很兴奋的事情。
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从一年级到后来,语文的优势越来越凸显,喜欢写作文,喜欢读文章,喜欢故事书,喜欢阅读理解,讨厌选择题。
现在回头来看,语文高分真的不是刷题可以拿到的,刷题、背诵能拿到的分数,就是那些基础分,加起来不过三四十分。如果想要提升语文的分值,关键还是阅读理解和作文。
兴趣是最直接的方法,领略不到学习语文的兴趣,就真的没有办法攻克这个科目。
这个时候再看丰台的这套试卷,就能知道大家点赞的点了,因为这种的出题形式,真的可以带动孩子学习的兴趣。
“不陌生”、“能拿到分”才是激发兴趣的根本。
最忌讳的就是追求辞藻华丽,死记硬背那些华而不实的内容。
读书时很懒,讨厌背诵,讨厌看华丽的辞藻,讨厌背诵名言,还是一样能拿到高分的。
当然了如果想要最后想要进入相关行业,死记硬背还是有必要的,那是后话。
区域差异一定是存在的
说点个人感受吧。看完这个题目,我的想法还蛮多的,真的是挺感慨。
区域差异的存在,一定导致教育资源存在巨大的悬殊,这是不能否定的现实。
想起来之前一位网友的感慨,有的孩子可以在博物馆里学习历史,有的孩子只能在想象中学习历史,有的孩子随便就能进入到博物馆,有的孩子终极一生的目标是去一次博物馆。
区域差异不可能消除,但是这只是起点,并不代表终点,理性看待就行了,就像看待人和人之间的差距一样。
好在经验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阅读弥补,长大了总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幼年经历的缺失。
我们很多人都来自不发达的区域,童年时期资源匮乏、精神食粮缺失,这些东西是可以后补的,只要自己有心,曾经缺失的精神食粮,是可以一点点补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