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军事

军改计划引发抗议潮 印度当务之急并非“外患”而是“内忧”

一段触目惊心的视频近期在印度互联网上疯传:一群手持棍棒的年轻人怒吼着冲进比哈尔邦的一座火车站,点燃了停在铁轨上的火车,裹着滚滚黑烟的红色火焰升腾而起,吞噬了车身,遮蔽了天日。

自莫迪政府6月14日宣布推出“阿格尼帕斯”军队改革计划以来,抗议活动和暴乱从印度人均GDP最低的比哈尔邦和北方邦开始,然后迅速蔓延到全国。印度学生联合会等组织在多地举行大规模集会,抗议莫迪政府推出的这项“反青年政策”。

在印度,军队不只是保卫国家安全,还有解决就业问题的功能。南亚问题研究专家、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马加力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指出,印度政府打算在预算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扩大兵员规模、增加武器装备,以应对中国和巴基斯坦等“外来威胁”,却伤害了本国青年的利益和前途。印度社会的普遍反对表明,印度政府的当务之急并非“外患”,而是“内忧”。

军人“正式工”变“合同工”

在印地语中,“阿格尼帕斯”意为“烈火之路”,通过该计划入伍的新兵因此被称为“烈火战士”。该计划将从今年9月开始实施,届时,海陆空三军的征兵年龄将被降低到17.5岁至21岁年龄段,服役时长从17年大幅缩短至4年。服役4年后,将只有四分之一的“烈火战士”能够继续留在部队,其余的人将在拿到大约117万卢比(约合人民币10万元)的一次性安置费后走人,退休金和其他津贴被一律取消。

此项军改计划一发布,就遭到了印度社会各层面广泛而激烈的反对。国大党批评执政党“既抠门又愚蠢”,要求莫迪停止实施该计划。印度共产党(CPI-M)方面表示,专业军队不能建立在“合同工”“短期工”基础上,“阿格尼帕斯”计划节省了开支,却严重伤害了士兵的忠诚度。更有人以“违宪”为由将政府告到了最高法院。

为平息事态,莫迪政府立刻作出让步,宣布放宽征兵年龄限制,允许入伍“烈火战士”年龄超过规定上限3岁,承诺在“烈火战士”退役后为他们提供工作机会,如进入警察部门等。即便如此,反对者表示将把抗议进行到底,直至政府废除“阿格尼帕斯”计划。

马加力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分析说,印度政府推出“阿格尼帕斯”计划,目的是为了扩大潜在的兵员规模。而扩军原因有三:其一,近年来印度与巴基斯坦关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特别是在克什米尔地区;其二,印度与中国关系也不甚和睦,中印边界时有摩擦;其三,印度国内安全环境同样不容乐观,东北部地区反政府武装仍然活跃。因此,扩大军队规模似乎是印度的“必然选择”。

在印度2021-2022财年国防预算中,采购武器开支从159.1亿美元增至184.8亿美元,同比增加16%,创15年来最高涨幅。2022年印度还将继续向多国购买武器,包括法国“阵风”战斗机、俄罗斯S-400防空系统,等等。

军队要增员,武库要扩充,但印度总体国防预算却没有显著增加。2020-2021财年印度国防预算为738.6亿美元,2022-2023财年为768.8亿美元,涨幅仅4%。因此,印度政府只好拆东墙补西墙,把目光转向了减少人力成本。

据印度《德干先驱报》报道,印度拥有全球第二大常备军队,现役军人数量超过140万人。到2020年时,印度退役军人已达32万,而且还在以每年5.5万的数量递增。军人退休金占印度国防预算的四分之一,人力总成本则超过了印度国防预算的一半。马加力指出,士兵在部队服役年头越长、级别越高,工资和津贴就越高。印度政府的盘算是,通过“阿格尼帕斯”计划缩短士兵服役年限,将可大幅削减薪资和退休金等开支,从而将更多军费投入到武器装备上。

印度青年实现阶级跨越的通道被封堵

印国防部长辛格曾解释称,推行“阿格尼帕斯”计划是为了让更多年轻人实现梦想,“年轻人将参军视作一种光荣,他们梦想着穿上军装”。但对广大印度青年而言,与其说参军是“光荣与梦想”,不如说是实现稳定就业的希望、通往体面人生的捷径。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将孩子送入部队足以令任何一个普通家庭扬眉吐气。

19岁的库马尔·辛格来自比哈尔邦帕蒂拉村,他3年来一直在为参军作准备,包括每天跑步10公里。他对《华盛顿邮报》表示,在贫穷的比哈尔邦农村地区,任何人一旦入伍,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参军意味着有了稳定收入和接济家人的能力,盖房子也更容易申请到贷款,还可以选择到理想的结婚对象。可以说,参军对农村青年来说意味着终身保障。但“阿格尼帕斯”计划摧毁了库马尔·辛格的人生规划,令他备感沮丧:“如果4年后我没有留下,我该怎么办?退役后还能找到工作吗?”

“在莫迪的领导下,印度青年找工作真的成了一条‘赴汤蹈火之路’。政客们想用‘阿格尼帕斯’计划欺骗焦虑的年轻人,摧毁他们的未来。不提供就业保障就想让他们作出牺牲,这是犯罪!”印共总书记拉贾在推文中写道,4年后将有75%的“烈火战士”加入原本就已非常庞大的失业大军。

马加力也认为,印度政府推出“阿格尼帕斯”计划确实有通过降低征兵年龄以提前解决年轻人就业问题这层考虑,但这种做法也为将来的失业潮爆发埋下了隐患。而且,降低参军年龄同时缩短服役年限,实际是“两头堵”——如果只是降低入伍年龄,入伍者还可以在部队待十几年,可能觉得未来还是有希望的;现在参军年龄上限降低、服役时间也大大缩短,青年学习知识技能的最佳年龄也错过了,4年后他该怎么办?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马加力表示:“印度政府的稳定性较差,这届政府只解决眼前的问题,下一届是谁上台就不管了。”对印度政客而言,政党利益高于国家利益,个人利益又高于政党利益。

莫迪政府“攘外”须先“安内”

“阿格尼帕斯”计划引起的抗议浪潮,实际上折射出了印度社会与经济的弊端和沉疴顽疾。

在马加力看来,印度青年失业问题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印度时报》援引政府调查数据报道说,2022年,印度22个邦的15岁至29岁青少年失业率都在20%以上,喀拉拉邦青少年失业率更是高达47%。近年来印度在新兴经济体中表现不俗,但经济数字增长并未解决就业难问题。印度约有14亿人口,每年新增劳动人口都在1000万至2000万之间,其中实现充分就业的还不到一半。

在许多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的时候,“人口红利”成为被频繁提及的热门词汇。但马加力认为,过剩的人口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形成人口红利,包括足够多的就业机会、足够大的市场、劳动人口接受过良好教育、社会关系平顺稳定,等等。印度确实搞了一些投资建设,但其产业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人口增长速度。据马加力观察,在印度到处可见年轻面孔,但许多人没有工作,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未就业人口积累起来,就成了印度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一有风吹草动,年轻人就会闹事。”

马加力分析认为,印度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是“内忧”,而非所谓“外患”。目前印度与巴基斯坦关系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较小,中国也不会主动恶化中印边界局势,而是一直坚持通过对话沟通妥善解决争端。印度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内部问题,如国内经济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悬殊、失业率居高不下、与反政府武装冲突不断、宗教和阶级矛盾激化等,这些问题才是印度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

“印度在进行国内动员的时候,经常强调所谓外部安全威胁,把祸水外引、责任外推。但实际上,如果能搞好内部建设,印度的国内外形势会比现在好得多。”马加力说,如果专注于促进经济发展、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印度社会自然会更加安定和谐。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文利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中华文创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发到:
拓展阅读
  •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以色列国防军当地时间1月17日早间发布消息称,两名预备役士兵在加沙北部的战斗中死亡。自以色列在加沙地带发动地面军事行动以来,已有192名以军士兵死亡。自2023年10月7日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以军方面已有526人死亡。[全文]
    2024-01-18 02:07
  • 来源:环球网【环球网报道】巴以新一轮冲突持续,社交平台上近日流传的一些画面引起众多外媒关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英国天空新闻网等多家外媒同日曝出,社交媒体流传来自加沙的多幅画面,内容疑为以色列军方大规模[全文]
    2023-12-09 02:05
  •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加拿大外长乔利当地时间9月18日宣布,加拿大已经将一名“印度重要外交官”驱逐,并表示希望印度政府与加方充分合作,最终查清有关在加拿大的锡克教领袖尼贾尔死亡事件的真相。据加方此前的调查显示,印度方面被怀疑与该宗教领袖的死[全文]
    2023-09-20 02:08
  • 来源:补壹刀执笔/鸽子叨拉姆·伊曼纽尔,美国第31任驻日大使,AKA首任美国驻日反华大使。一个美国政治的“老油条”,在国内深陷争议和丑闻,却在东京摇身一变,通过一系列挑衅性的反华言论,又成了美国媒体上的“明星大使”。而野心与演技双双狂飙的他[全文]
    2023-09-13 02:05
  • 来源:央视财经波兰计划向与白俄罗斯接壤边境地区派遣一万名士兵近期,波兰与白俄罗斯边境局势持续紧张。波兰国防部长以及内务与行政部副部长已经在当地时间10日和9日,分别宣布将向波兰与白俄罗斯边境增派兵力。其中,波兰国防部长说,将向波白边境增派一[全文]
    2023-08-12 02:04
  • 参考消息网6月14日报道 据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网站6月12日报道,在过去的一周里,来自扎波罗热和顿涅茨克的报告显示,俄乌两军展开了激烈战斗。俄罗斯国防部报告说,乌军已经损失了数千人,大量装甲装备被摧毁,其中包括德国“豹”式坦克、美国“布[全文]
    2023-06-15 02:02
阿里云服务器
腾讯云秒杀
Copyright 2003-2025 by 中华文创网 wc.shenzzx.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