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创网](upload/logo/69.png)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5月27日报道 反复的疫情,接连让2022年的汽车产业受到“重创”。3月13日,地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长春静默封控,一汽-大众产值最高的长春生产基地也按下了“暂停”键。
从3月11日停产,到4月中旬着手复产事宜,4月29日员工实现点对点通勤,再到5月11日5条生产线满产,日生产整车超过2700辆。一汽-大众长春生产基地经历了“刻骨铭心”的六十二天。
而1-4月只有一半时间在正常生产的一汽-大众,依然成为了乘用车终端市场的累计销量冠军。在这背后,体现了一汽-大众作为行业领跑者的综合体系实力,也是对所有一汽-大众人紧抓防疫复产、攻坚克难精神的“肯定”。
核心提要:1、5月11日,长春生产基地的五条生产线全部达到满产状态,日产能超过2700辆。
2、在零部件采购方面,自长春疫情后,一汽-大众第一时间启动进口替代国产化零件的核查和订货,弥补国产化供应商供应不足的情况。
3、根据统计,国产零部件方面,一汽-大众受疫情影响382家供应商。在疫情期间,进口替代件(零部件)订货达到3万余件。
4、零部件仍然很难建立足够的库存储备,由于上海疫情影响,目前只能看到1-4天的资源情况。
5、3月初至今,一汽-大众共实现500余车次、4.5万立方米零件运输至各基地,物流运输支撑完成了7万余台产量。
长春基地:从停产到满产
疫情为一汽-大众长春基地的生产带来了巨大挑战。
3月11日,长春基地停产,4月中旬开始启动复产准备事宜。一汽-大众长春生产总监高大伟介绍,为提升设备开动率,焊装专业利用 “以养代修”模式,结合疫情期间开发的数字化焊装平台,将螺柱焊、铆接类设备停台时间降低60%。涂装专业专项攻关老化磨损设备,以提高设备使用寿命,降低同类停台75%。总装专业则开发了数字化设备监控系统,针对性制定检修方案,使设备开动率保持历史高位。
这也为长春基地的快速复产打下基础。
目前,长春生产正式员工近13000人,合作伙伴6000余人,涉及人员广泛。因此,在筹备复产过程中,长春生产组建了疫情防控12个专项工作组,制定、实施了全场景的疫情防控方案。一汽-大众安全保障部总监姜恕君表示,“整体来看,目前公司级疫情防控方案35套、部门级疫情防控方案52套,已形成了标准化、目视化、网格化管理体系。”
到5月11日,长春生产基地的五条生产线全部达到满产状态,其中三条生产线为一汽-大众五大生产基地的前三名,日产能超过2700辆。
在提升效率部分,高大伟表示,“长春生产也在深入挖掘各个工艺的提升潜力点。”
如在涂装车间采取离线跟踪分析法,实现节拍优化。总装车间,通过精简自动化步骤等方式,克服瓶颈工位的限制,以实现节拍突破。
另一方面,长春基地停产的“痛”,也让一汽-大众对整体零件供应等资源快速作出反应,迅速将资源向外埠生产基地转移,同时协调供应商调整生产品种、促进外埠基地产能释放和整车交付。
采购之“痛”:摸排吉林省281家供应商 助力全国生产
自3月11日长春工厂、长春地区供应商纷纷停产,吉林省内的零件也无法运输出省,但一汽-大众还有青岛、天津、佛山和成都的外阜基地,等待着零部件的供应。 为保障外埠生产基地零部件的稳定供应,一汽-大众启动应急预案。在逐一排查中,一汽-大众发现,吉林省内共281家供应商5000余种零件,需要保持生产及发运。一汽-大众采购总监张明表示,“针对重点的101家供应商,我们逐家与供应商沟通联系,紧急要求保障满足单班次人员驻厂生产,为一汽-大众外阜基地生产不断提供零部件的供应。”
“我们也组建了供应商运输联盟,共享运力,累计组织跨省运输2418趟,成功保障了一汽-大众3月份11.6万辆的零件供应。”
事实上,上海疫情也为一汽-大众整体的零部件供应情况带来“难题”。
由于上海是多家国际供应商聚集地,一汽-大众很多供应商的进口物料都是通过上海进口。“4月初,我们梳理了上海246家供应商,共锁定了26家重点供应商。”
更为重要的是,一汽-大众的物料筹措团队在第一时间启动了进口替代国产化零件的核查和订货,弥补国产化供应商供应不足的情况。
一汽-大众生产管理部总监杨海表示,“疫情期间,进口替代件订货达到3万余件,完成紧缺资源空运资源保障3千立方米。”
而得益于供应保障,4月的一汽-大众,也在长春工厂近全月停产的不利因素下,产量由2.5万辆的计划提升至5.5万辆。
4月底,随着长春工厂全面复产,一汽-大众采购部继续帮扶推动供应商复产。张明提到,“为减轻供应商压力,每个采购员逐一给供应商员工打电话沟通,增强员工返厂意愿及信心,累计征集了4038名供应商员工返厂。”
此外,5月以来,苏州、昆山等长三角地区点状疫情也为一汽-大众的供应链带来极大考验。聚焦长三角疫情地区,一汽-大众以公司采购为枢纽,与中国一汽、供应商建立双向沟通渠道,推动白名单落实,促进复产,保障物流运输。
在原材料方面,分析长三角地区下级散件及原材料供应商范围,锁定瓶颈下级散件及原材料问题,最大限度争取资源。
“在人员方面,识别复产人员在“人员审批”、“出小区”、“路途”,3个阶段9个关键点,逐一制定解决方案“捞人”,为供应商复产提供人员基础。”
物流方面,目前已建立专项工作组,梳理TOP供应商具体运输问题并制定“一家一策”,推进供应链运输资源联盟,打通运输瓶颈。
可以说,从紧跟政策打通供应商沟通渠道,到助力复产“捞人”,再到锁定瓶颈原材料最大限度争取资源,成立专项工作组解决运力问题,一汽-大众在长春、上海疫情下面临了一系列复杂、繁重的保供复产工作,并在这样复杂的形势下“熬”过了今年以来最艰难的路。
整体来看,目前一汽-大众的供应链已经基本稳定运行。但从零部件供应情况看,张明也坦白到,“从疫情背景看,长春已逐渐恢复,上海现在恢复中,而整个零件的储备,很难有足够的库存建立。目前,我们每天都在进行资源的平衡,由于上海疫情的影响,只能看到1-4天的资源情况。现在的供应链情况受疫情影响不确定因素太多。”
物流领域:3月初至今支持7万产量零件的运输
作为连接五地六厂220万辆供应与生产全链条的指挥棒,一汽-大众的生产管理部是连接产供销的桥梁,也是指挥五地六厂各个生产的部门。
在生产层面,针对零部件的国产化资源,一汽-大众建立了物流与采购联合团队,针对受疫情影响的382家供应商,逐一调查库存储备和复产状态,滚动核查生产发运库存状态,确保信息及时准确。针对进口资源,“我们不断促进康采恩提升供货能力,同时密切关注疫情对各口岸作业时效的影响,从概率上想办法,采取小批量、多批次、多路径模式发货,降低资源滞留风险。”
当然,筹措到零件后,物流就成为了接下来的问题。
首先,一汽-大众承运商伙伴实施部分人员驻场闭环管理机制,因此之前可紧急从全国调集车辆支援华东集散中心。
同时,车辆人员通行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一汽-大众选择通过协调将同一城市多家供应商零件自运至一家供应商,提高取货效率。针对长三角地区,浙江的物流车辆取货进入上海后全部带星,受防疫政策影响无法进入宁波,一汽-大众统筹考虑后快速在宁波慈溪设立临时集散仓库,在浙江集货后直发各个基地。
“3月初至今,我们相关专业7个人全部顶上去,共实现500余车次、4.5万立方米零件运输至各基地,支撑完成7万余台产量。”
在售后备件物流方面,一汽-大众在全国各省市共有1700余家供应商,是保障售后服务的重要一环。一汽-大众组织供应商错峰建储;加快管控地区供应商生产与供货;最后对重点紧缺备件实施上门取货,打通供货运输渠道。
当然,也有备件中转库及经销商所在地区临时封控的情况。一汽-大众根据经销商的当地管控措施,制定了个性化配送方案。目前,一汽-大众已经制定了36套个性化服务应对与配送方案,保证运输10322车次,以保证备件的正常供应。
总结:
可以说,“抢抓资源,极限运输”,是一汽-大众自3月疫情以来的常态。1-4月,一汽大众在终端已经累计销售51.8万辆(含进口车),完成目标销量四分之一有余。
5月6日,一汽-大众召开“聚焦奋战六十天,全力打赢上半年”动员会,在年度目标无调整的情况下,希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抢回来,实现时间过半目标过半。
在全国疫情仍然多点多发的背景下,一汽-大众未来两个月的销量目标必然充满挑战。但近期,中央和地方纷纷出台促进汽车消费的相关政策,国家更是直接提出“减征600亿乘用车购置税”救市,也为一汽-大众“抢”销量的目标带来利好。
而作为一家员工体量、设备体量、采购物流需求量都极其巨大的车企,一汽-大众在应对长春、上海疫情时所表现出来的风险预案应急速度和对产供销的管理能力,是值得敬佩的。在生产、安全保障、采购和生产管理四个方面的协同规划与措施,也或将为业内车企应对疫情连锁反应的解决方案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